校园体育运动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运动不仅可以使学生拥有更加强健的体魄,而且能磨练他们的意志,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但运动伤害(损伤)又是我们校园安全事故多发类型之一。因此,我们对校园运动伤害做出一些防范建议,供大家在运动中参考。
一、校园运动伤害的概念
运动这个名词,包涵了肌肉的收缩活动、心智的活动、以及竞赛或娱乐性质的身体活动。伤害则指的是,由于一次或多次的内发性或外加性作用力,对活体组织所造成的破坏结果。校园运动伤害的定义则在说明,凡是发生在校园,并和运动有关而发生的一切伤害都可以列入校园运动伤害的范围。例如:运动时踝关节外侧韧带扭伤、肢体被钝物挫伤或撞伤、短跑选手肌肉拉伤等,都是大家相当熟知的运动伤害。
二、校园运动伤害的原因分析
1、管理疏忽:主要体现在学校管理和教师因素两方面
(1)学校管理:学校对体育活动在组织管理上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性和专业性,在安全保障措施方面不够完善。
(2)教师因素:在组织活动中准备不充分;课堂纪律执行不够严格;活动规则阐述不清晰;教学内容难度过大;保护帮助不到位;场地器材布置不够合理等。
2、设施设备:学校场地不符合标准要求或运动器械缺乏检修维护,特别是安全隐患排查不及时等。
3、学生自身因素:安全意识不强;运动防护技能不强;运动前准备不充分等。
三、校园运动伤害的防控建议
1、关注温度变化,注重着装检查。
秋冬温差较大,要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物,避免感冒;体育教师在教学前应仔细检查学生穿着(如学生必须穿运动服和运动鞋,不允许穿牛仔服、裙子等不适合体育运动的服装;不允许学生着皮鞋、高跟鞋等进入教学场地;一些可能因运动给自身或他人造成损伤的配物、饰品等物件也要禁止进入教学场地),保证学生着装符合体育课程要求。
2、做好准备活动,充分做好热身。
对于任何一种运动来说,准备活动都是必须的,不要突然开始运动,也不要突然停止运动。人的肌肉和韧带在秋季气温较低的情况下黏滞性较高,因此,在运动前老师要带领学生充分做好热身活动。在热身活动中,动作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完全拘泥于简单的教学模式,长时间、内容丰富的热身活动不仅会让学生身体适应运动环境,也会使学生对接下来的运动更感兴趣,更加投入。
3、注意课间活动,重视体育活动。
(1)注意课间活动:
根据学校制定的“学生课间行为准则(如上下楼梯要靠右慢行,不拥挤、不推人、不并步、不跳步;不得在教室、楼道、楼梯、厕所等处,追逐、推搡、打闹等)”,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学校要通过文字标语、升旗和主题班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课间安全教育,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要经常性地警示教育;学校应建立课间巡查制度,安排教师在学生活动的场所进行巡逻,制止学生中出现的危险性行为。
(2)重视体育活动:
一是进行设施设备检查,体育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校场地和器材的基本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的布置和选择好教学的场地和器械,并认真检查场地和器械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二是严格按计划教学,体育教师要严格按照大纲及教学计划组织教学,不能未经批准,私自、随意更改教学计划及内容;三是加强教育,严格纪律,在体育教学中,严格的课堂纪律能使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更加充分,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四是针对特点,科学教学,体育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生理上的特点,合理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体育教学科学性、技术性、灵活性,确保体育课能够安全、有序的开展。
4、改变传统教学,提醒注意事项。
上体育课时,虽然老师从各个方面准备的都比较充分但也很难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这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心理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造成的,因此必须在做好平时安全知识培训工作的基础上同时注意以下事项:
(1)每节体育课课前,老师要及时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并在活动中监督管理。
(2)要教给学生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及面对运动损伤的应急处理办法。
(3)利用理论课时间专门进行学生运动生理和秋冬季如何预防运动损伤的讲座,使学生明白人体的运动原理,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比如明白运动的循序渐进的原理,养成良好的准备活动习惯;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安全自救知识,避免因盲目救治而造成更大的损伤;使学生从心理上对安全引起足够的重视。
5、做好救护措施,应对突发事故。
学校在举办运动会、长跑等赛事活动时,应配备医护团队守护现场,保障赛事活动顺利进行。而学生运动时一旦发生伤害事故,教师一定要沉着冷静地应对,做好以下几点救护措施:
(1)在发生运动伤害事故时,要立即求助学校医护人员,紧急或情况复杂时还应及时报告学校领导;
(2)医护人员立即到达现场,了解并判定伤情,先行急救;遇到重伤的或不能判断伤情的,应及时送医;
(3)及时通知家长及其他监护人,以便做出救治决定,并做好安抚工作;
(4)保护现场、了解事故发生经过,调查事故原因,做好相关记录,采集相关证据,以利于后续事故的处理。
|